
外高橋造船新招3000員工開足馬力運行
2020-12-06 17:28:00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隨著近期完工的兩艘21萬噸散貨船交付離廠,中船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今年前11月完工交船超過25艘/座,總載重噸超過400萬噸,居國內領先地位。
“5月起,我們就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節奏,并逆勢向上,上半年就把失去的時間追了回來。”在浦東外高橋造船科技大樓的辦公室里,公司副總經理張偉告訴記者,“三、四季度,生產節奏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預計將全面完成全年的生產計劃。”
內銷外銷齊發力,新訂單不斷
造船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今年外高橋造船新招聘近3000名員工,公司總員工人數穩定在1.5萬人左右。不過逆勢向上背后的密碼不僅僅是防疫、復工“兩手抓、兩手硬”。
受海外疫情影響,許多國際船東推遲接收新船,對于造船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尾款支付時間推遲,并且船舶滯留期間還會持續產生維護費用。不過,外高橋造船在建船只基本都能按計劃生產交付。張偉介紹,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公司與船東提前溝通聯系,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近年來爭取到許多國內船東的訂單,實現訂單來源的多元化也是重要原因。
以海工裝備中的鉆井平臺為例,歐美油氣市場近年來并不景氣,但國內市場卻仍有需求,今年復工后,外高橋造船連續交付三座內銷平臺,其中兩座已分別前往深圳等地進行作業。
當然,國際市場同樣重要。3月31日,公司交付一艘18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這艘散貨船的融資方是交銀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而船東方則是韓國北極星航運公司。
判斷造船企業經營發展情況的另一個指標是新船接單量,英國船舶市場研究機構克拉克森最近一次公布的行業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在疫情之下表現出強勁的韌性,今年前10月接單量位居全球第一,約占全球市場訂單的45%。其中1月至6月,中國船企接單量連續6月蟬聯第一。
外高橋造船方面,公司生產管理部部長包劼文介紹,今年前11月新接訂單超20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突破700萬載重噸,兩大指標排名均位列全球前列。
“我們70%的客戶都是回頭客,國內外船東對公司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還是比較認可的。”包劼文說。
今年2月28日外高橋造船簽下復工后的首份訂單,船東方就是合作多年的新加坡企業EASTERN PACIFICSHIPPING。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還能持續獲得訂單,不斷創新實現技術突破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外高橋造船率先推出更契合未來環保需求的雙燃料油船,并于今年4月底收獲價值超過15億元的4艘12萬噸雙燃料油船建造合同。今年11月,公司又與裕民航運簽訂了4艘19萬噸雙燃料散貨船的建造合同,確定了在該領域的行業龍頭地位。
首艘國產大型豪華郵輪進展順利
傳統業務板塊穩定交付、接單之外,外高橋造船重點突破新業務。今年3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實現連續生產,同時,郵輪專用船塢接長、薄板中心廠房等船廠適應性改造項目先后完工交付。11月10日,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轉入塢內連續搭載階段,實現了從詳細設計、生產設計到實船總裝搭載的里程碑式跨越。
公司郵輪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物資采購也已進入收尾階段,根據計劃,該郵輪將于2023年上半年出塢,并于2023年年內完工交付。
大型豪華郵輪價值高、產業鏈長,對經濟的帶動效應尤為明顯。今年復工以來,外高橋造船與眾多意大利郵輪配套產業供應商開展合作,為他們帶去穩定的訂單。同時,公司也與國內企業共同探索全新業務,培育本土市場。比如在郵輪內裝方面,外高橋造船就與上海建工集團深入合作,以海上移動城市的標準建造酒店設施。此外,公司還與一家長三角的民營空調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打造郵輪的空調通風系統。
“下一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將成為公司發力的重點。”包劼文說,為摘取大型豪華郵輪這顆造船業的“皇冠明珠”,外高橋引進國外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全新的模式和理念有助于公司升級改造傳統業務板塊的全流程管理系統。疫情期間,由于遠程辦公需要,公司生產流程監管終端已全部轉移至移動端。此外,使用自動化機器人進行焊接的薄板中心也已啟用,目前工作人員正不斷摸索、調試設備,讓這一全球領先的智能生產車間能夠盡快進入最佳狀態。
